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19場。我們很高興地邀請到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清憲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抓手 走出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的情況,并回答各位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還有: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費高云先生,副省長孫勇先生,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女士。
下面,先請王省長介紹情況。
2024-05-16 15:00:45
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 王清憲: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的到來!
在這里,首先我向大家長期以來關注安徽、采訪安徽、報道安徽,為安徽的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所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欽佩和衷心的感謝!
這些年來,大家都很關注安徽發展的良好態勢。總體上說,過去的十年是安徽跨越發展的十年。這個跨越表現在安徽經濟總量從1.9萬億元增加到去年的4.7萬億元,十年間連跨了三個萬億級臺階;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上,實現了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我們的規上工業營收從3.3萬億元增加到5.1萬億元,已成為新興的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大省。
這些年安徽的發展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進步,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安徽考察,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安徽發展把脈定向、把舵領航,賦予安徽打造“三地一區”的戰略定位,即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的疊加,更有總書記擘畫推動的新發展格局,把安徽推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風口”。安徽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正在轉化為通江達海、左右逢源的發展優勢。
“三地一區”的戰略定位,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在科技創新上,安徽的確有較為優越的積累,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首個國家實驗室,合肥是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全省科技創新能力保持在全國前列。目前建成、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有13個之多,大科學裝置及其集聚的大量科學家和高端人才,使我們在量子科技、聚變能源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安徽創新實力強,還在于我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加大科技投入,下功夫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培育科技型企業、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全省財政科技投入總量居全國第4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2.56%、居全國第7位。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去年一年就增加4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萬多家,去年一年增加9600多家。創新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全省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迅猛發展。目前,全球10%的顯示面板,全國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組件、15%的家電、1個人空間0%的汽車在安徽生產。我們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立“科大硅谷”,通過一系列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厚植創新生態,感召五洲英才”,一年多時間,落地創新型企業1391家,集聚各類基金200多支,總規模超過2300億元。
進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是安徽發展的最大勢能,有力加快了安徽改革開放步伐。安徽融入長三角,不僅接受了長三角的輻射帶動,而且通過長三角特別是上海這個開放平臺,更好對接了國際資源,包括了產業、資本、技術、人才等各個方面。通過對照學習滬蘇浙,近三年我們推出了大大小小的改革800多項,有力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優化了營商環境。
創新的發展,也必然是綠色的發展。這10年,安徽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了近30%。從安徽流出的河水,無論是長江水、淮河水還是新安江水都是二類水,也就是說,都是可以作為飲用水源的水。長江安徽段是江豚繁衍活躍的江段,成群的江豚再現江面,直觀展示了長江大保護的階段性成果。安徽是長三角的生態屏障,作為長三角的一員,做好這個屏障是一份責任和義務,更是一份價值和榮光。
各位媒體朋友!
踏上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安徽正處在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我們全省上下都十分珍惜這蓬勃向上的發展局面,呈現出只爭朝夕、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正在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加快科技、制造、農業、生態、人才、教育、文化“七個強省”建設。在新的發展格局下,我國一定會有新的經濟板塊隆起,在這個新隆起的板塊中,一定會有安徽!
敬請大家繼續關注安徽,關心安徽,支持安徽。
我的介紹就到這里。我和我的同事們愿意回答各位記者提出的問題。
2024-05-16 15:13:40
陳文俊:
謝謝王省長。下面歡迎各位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2024-05-16 15:14:03
人民日報社記者:
剛才介紹到,安徽實現了經濟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請問怎么看當下安徽的發展?安徽如何在接下來的發展中繼續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謝謝。
2024-05-16 15:22:26
王清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目前安徽的發展,可以說是動能足、韌性強、潛力大。雖然我們也面臨著不少挑戰,但全省經濟保持著穩中向好的態勢。前面我已經講了一些大的情況,這里我再說兩個與經濟增長相匹配的指標:到今年3月,安徽省制造業投資已連續26個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人民幣貸款余額已經連續16個月保持14%以上的增速、連續16個月保持全國第一。同時,安徽也是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資源凈流入的省份。
為什么安徽有這樣的勢頭?大的方面,我在前面也作了總的介紹,這里我再做一些具體介紹。
大家知道,安徽是長三角和中西部“兩個扇面”的交匯點,也必然是構建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情況,國家高鐵路網總體規劃是八縱八橫,其中兩縱三橫5個通道、10條路網干線經過安徽。以合肥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內集中了中國約35%的人口和40%的消費市場。這些年,安徽的交通物流條件快速改善,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我們還建成了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江淮運河,已經正式通航,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安徽在中國經濟地理中的價值。
如何發揮優勢、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就是要把這一切的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特別是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堅定地走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路子,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此,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如果說,安徽今天的發展令人鼓舞,那么安徽未來的發展一定更有看頭。謝謝。
2024-05-16 15:22:35
南方都市報記者:
安徽在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采取了很多舉措,請問接下來安徽如何進一步抓住用好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機遇?謝謝。
2024-05-16 15:24:26
王清憲:
這個問題由高云常務副省長來回答。
2024-05-16 15:24:44
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費高云:
長江自安徽開始進入下游。安徽全省域加入長三角,這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也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近年來,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縱深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首先,是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等高對接。近3年,我們對標滬蘇浙,陸續推出8批次825項改革舉措,也常態化選派干部到滬蘇浙園區、企業跟班學習,推動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向他們靠攏。
其次,是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協作。去年全省在建億元以上重大項目中,實際到位資金六成以上來自滬蘇浙。安徽的優質企業也不斷融入到滬蘇浙產業鏈,國產大飛機C919就使用了安徽陶鋁新材料。
更重要的是,在一體化發展中讓老百姓能夠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目前,每天從合肥到上海的高鐵有78對、到南京有116對、到杭州有78對,新生兒入戶、企業設立等173個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醫保結算、人才業務辦理等52個居民服務事項實現“一卡通辦”,群眾跨地區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下一步,我們將在上海龍頭帶領下,攜手蘇浙、揚皖所長,共同走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之路。
一是強化創新協同,推進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共建共享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集群,組建跨區域的創新聯合體,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二是深化產業合作,發揮安徽的綜合比較優勢,建設好滬蘇浙城市結對幫扶皖北城市合作園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精準承接產業轉移,為企業技術迭代、產品升級提供空間。常態化開展產業鏈上下游供需對接,積極服務長三角優質產業資源在安徽布局。
三是促進開放共享,深入對接滬蘇浙,特別是上海的創新資源,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發展區,復制推廣滬蘇浙自貿試驗區成功的改革創新經驗,提升安徽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能級,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謝謝。
2024-05-16 15:25:02
總臺央視記者: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區”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我們想知道的是,安徽在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上面有什么樣的底氣?謝謝。
2024-05-16 15:33:34
王清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我們的戰略定位。我們有信心打造這樣一個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這個信心來自我們擁有的科技創新的實力和正在不斷深化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剛才,我給大家介紹了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國之重器,這些國之重器已經取得了許多科技創新策源的成果,特別是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這三個領域。
在量子信息領域,我們相繼推出了“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和“九章”“祖沖之號”系列量子計算原型機等重大原創成果,成功研制了國際先進水平的鍶原子光晶格鐘,這個鐘,72億年的誤差不超過1秒。
在聚變能源領域,大家俗稱的“人造小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成功實現了穩態高約束等離子體在一億度狀態下運行403秒,刷新了世界紀錄。我們正在進一步建設緊湊型的核聚變試驗裝置,將在世界范圍之內首次演示聚變能發電,目前已經走到了科學研究到工程試驗的跨越點上。
在深空探測領域,我們創建了全國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前不久這個實驗室研制的天都一號、天都二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雙星編隊飛行。
還有穩態強磁場這個大科學裝置,這是利用高強磁場觀測調控原子核內部結構的裝置,產生的磁場相當于地球磁場的90多萬倍,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可支持科學研究的最高穩態磁場。正在建設的合肥先進光源裝置,是國際最先進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性能比上一代光源提高了一百倍以上,它有什么價值?它能夠從時租空間分子原子的尺度去觀察微觀世界,被科學家們稱為“靈眸”,就是有靈性的眼睛。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作用,激活科技創新要素,激發科學家和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力。我們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就是為了這個目標。通過一系列改革,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與企業協同創新,構建了“政產學研金服用”貫通的創新生態,取得了不少成果。科大硅谷就是這樣一個大場景,一個試驗田,今后這里會涌現出很多的創新單元,我們提出的運作模式是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一棟樓就是一個新興產業的搖籃。謝謝。
2024-05-16 15:33:44
紅星新聞記者:
我們注意到,前不久安徽召開了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推進會。請問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黃山,“大黃山”的“大”體現在哪些方面,未來“大黃山”將以什么樣的面貌再出發?謝謝。
2024-05-16 15:35:34
王清憲:
這個問題請孫勇副省長來回答。
2024-05-16 15:35:49
安徽省副省長 孫勇:
“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這是4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歷黃山后發出這樣的贊嘆。今天的黃山早已從中國走向世界,黃山不僅是中國的黃山、也是世界的黃山。
我們所稱的“大黃山”,就是借助“黃山”這一國際超級IP,構建涵蓋黃山、池州、安慶、宣城4市28個縣區的統一大IP,共同打造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
大黃山山水冠絕天下。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云山群峰競秀;長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川流不息;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平天湖碧波浩淼。這里集聚了227個A級景區,是全國8個A級景區集聚區之一。
大黃山人文底蘊厚重。徽文化、桐城文化、古皖文化、紅色文化等在這里交融薈萃,安慶和歙縣、績溪、黟縣、桐城等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交相輝映,徽墨、歙硯、宣紙、宣筆“文房四寶”揚名世界,9000多處古民居古村落星羅棋布,其中中國傳統村落達到了445個。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有著1200年歷史、被譽為現實版“綠野仙蹤”的西溪南村就接待了近15萬游客。
大黃山生態得天獨厚。常年空氣優良率超過90%,年平均氣溫16℃,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等區域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2萬個以上,是可以深呼吸清心洗肺的好地方。
在大黃山,可以欣賞美景,體驗文化,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休閑。大黃山的特征,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
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大黃山”的決策部署,就是要立足這些優越條件,主動順應旅游消費升級趨勢,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著力點,對標國際標準,提升服務品質,推動傳統觀光游向現代休閑度假康養游升級,打造休閑度假、醫療康養、創意經濟、體育賽事、會展經濟、文化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集群,進而形成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因此,如果要問“大黃山”之大,我想說,首先是通過大空間整合資源,帶來要素組合的機會大;其次是通過大品牌引領賦能,帶來產業拓展的空間大。
在此,我們誠摯邀請海內外朋友來大黃山,感受唐詩宋詞里的原版“煙雨江南”,也歡迎廣大投資者來大黃山投資興業,大家一起共同品味美好人生、共襄大黃山盛舉。謝謝。
2024-05-16 15:36:07
香港中評社記者:
2023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經超過四成,請問在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方面有哪些成效和經驗?謝謝。
2024-05-16 15:42:22
費高云:
近年來,在新一輪產業發展變革中,安徽立足自身的產業基礎,圍繞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加快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里,我也給大家介紹一組數據。目前,安徽汽車和裝備制造產業都已經超過了萬億元,我們的新材料和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也都超過了5000億元。特別是我們的汽車產業發展非常迅猛,正如剛才省長給大家介紹的,我們去年汽車產量是249.1萬輛、居全國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是86.8萬輛、居全國第4位;汽車出口114.7萬輛,差不多全國每出口4臺汽車,就有1臺是安徽制造。十年來,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翻了一番。之所以取得這樣的發展態勢,在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堅持集群式發展的方向。我們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路徑,堅持不懈推進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比如,以奇瑞、蔚來、江淮、大眾安徽等7家整車企業為龍頭,吸引汽車零部件、后市場企業超過4千家。集成電路產業集聚企業470多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二是堅持走“科創+產業”的路子。我們發揮科創資源豐富的優勢,促進創新資源為產業服務、向企業集聚。比如,我們正在實施“2個80%”,就是每年新認定的產業創新平臺中,企業牽頭的要達到80%;每年產業科技攻關項目中,由企業“出題”的也要達到80%。
我們還持續開展“雙倍增”行動,也就是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在2021年的基礎上實現倍增。去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家。
三是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的推進機制。我們邀請龍頭企業、專家團隊加入新興產業推進組,共同制定產業規劃、繪制產業鏈圖譜,積極用好產業鏈招商、場景招商等模式,通過市場力量發現產業資源。同時,與國際商協會、雙邊基金等合作,推動安徽優勢產業更好地融入全球產業鏈。謝謝。
2024-05-16 15:42:3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2023年,安徽啟動實施“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未來,安徽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還有什么安排和打算?謝謝。
2024-05-16 15:45:06
王清憲:
這個問題請陳軍主任來回答。
2024-05-16 15:45:20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 陳軍:
安徽是產糧大省,去年我們的糧食總產超過830億斤,實現了“二十連豐”,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安徽也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每年我們凈調出的優質糧達到200億斤左右。可以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安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既要在“量”上做貢獻,還要在“質”上有突破。
一方面,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的“安徽糧”。聚焦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去年安徽提出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這個目標,也就是到2035年安徽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我們圍繞多種糧、種好糧,抓好耕地和種子這兩個要害,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等支撐性的重大工程,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25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5%,水稻種子出口量連續5年居全國第1位。我們將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做強種子這個農業的“芯片”。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生產更多的糧食,為牢牢守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多做“安徽貢獻”。
另一方面,讓綠色農產品產業強起來。安徽是長三角地區農產品重要來源地,我們為長三角提供了1/2的糧食和肉類、1/3的水果、1/5的蔬菜。這兩年,安徽產的法式鵝肝、蒙城黃牛、碭山酥梨、懷寧藍莓等特色農產品走紅網絡、走俏市場,促進了農業增值,也帶動了農民增收。過去5年,安徽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我們將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深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高質量打造一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做實“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的增值大文章,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活躍在江淮大地上的活力新農人口袋鼓起來、生活更美好。
2024-05-16 15:45:37
光明日報記者:
我了解到,2023年起,安徽在推進民生工作中構建了“民聲呼應”工作平臺體系,定期梳理解決群眾的訴求。請問安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還有哪些舉措,成效如何?謝謝。
2024-05-16 15:50:39
費高云:
安徽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連續17年實施民生工程、民生實事,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這里給大家舉2個例子。
第一個是看病的例子。過去安徽優質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群眾去外省看病的現象比較普遍。從2020年起,在國家關心之下,我們與北京天壇醫院、復旦大學兒科醫院等國內頂級醫院合作,總投入130億元,在省內組建了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目前已正式開診4個、還有5個邊建設邊運營,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資源。
第二個是飲水的例子。皖北地區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影響,過去飲水主要靠地下水,取水難、水質不穩定。從2021年起,我們實施了皖北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總投入260多億元。通過利用江淮運河,引調長江水到皖北,進行地下水水源替換。到去年底,我們有13個縣區已完成替換,到明年底,剩下的15個縣區也將全部完成替換,屆時3000多萬皖北城鄉居民都能喝上更優質的水。
在謀劃事關全省的民生大事的同時,我們也非常注重群眾身邊的民生事項。民生實事,再小也是政府的大事。去年以來,我們堅持民有所呼、我必呼應,創新建立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民聲呼應”平臺體系,構建收集、轉辦、督辦、評價、反饋等閉環工作機制,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細、為民服務跟不上、群眾意見上不來等問題,確保群眾訴求有地方說、有部門管、有人幫助解決。截至目前,全省“民聲呼應”載體收集到的群眾訴求5.17萬個,直接推動解決5.08萬個,受到了群眾的真心點贊。
民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全省民生工作大會,出臺工作意見。我們將持續完善“民聲呼應”工作體系,暢通訴求反映渠道,提升辦理質效,深化源頭治理,滾動實施50項民生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謝謝。
2024-05-16 15:50:49
中國日報記者:
近年來,安徽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交流化的營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請問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安徽做了哪些探索和實踐?謝謝。
2024-05-16 16:04:27
王清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優化營商環境,我們理解就是要做到政府有為、企業有感,關鍵是市場有效。做到政府有為,就是要尊重市場規律、認識市場規律、利用市場規律、彌補市場失靈、推動市場有效,就是要尊重、理解、成全企業的創新創意創造。近年來,安徽持續推出了800多項措施優化營商環境。在連續兩年全國工商聯組織的“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活動中,我們的綜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都居全國前列。
德國大眾汽車在2017年就在安徽布局,去年,他們又投資了10億歐元,在合肥落地了境外最大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研發創新和采購中心。美國康寧、英國聯合利華等著名跨國公司,最近幾年都持續在安徽加大了投資力度。最近,渣打銀行又落戶安徽。這些跨國公司紛紛追加投資也好、落地安徽也好,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安徽的營商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怎么讓企業有感?我們的體會有這么三點:
第一,政府的政策供給要對得上企業的所需所盼,也就是說要精準滴灌到企業的最渴望處。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環節,我們讓企業參與調研、參與論證、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就與企業充分碰撞交流、深度溝通。為了暢通溝通渠道,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每兩個月召開一次民營企業家懇談會,省委常委會現場辦公會開到了企業。我們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規劃政策,都是我們有關部門和企業、商協會及有關專家一起調研、一起討論、一起論證、一起制定的。另一方面,在政策的落實環節,讓政策更加便捷高效直達企業。這幾年,我們用工業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優化政府流程,推行惠企政策的“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通過大數據等技術,甄選出來哪些企業應該享受這些政策,應該享受多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也倒逼了政府政策制定從一開始就可兌現,我們去年通過“免申即享”已經兌付了115億元。
第二,用政府的法治、誠信來贏得企業的信任。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依法行政是誠信政府建設的根本所在。為了規范行政機關的應訴行為,從2022年開始我們就率先在全國實行行小樹屋政機關負責人出庭,這個出庭率從2022年一直到現在保持了100%。2023年,我們制定出臺了《安徽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立法的形式對極簡審批、市場準入、涉企執法等作出規定。我們建立了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快速響應機制,高效率辦理涉企訴訟、知識產權糾紛。我們正在建設的安徽(合肥)創新法務區,將構建高能級的法律服務集群,為企業提供專業化、高水平的法律服務。
第三,持續提高行政效能,讓企業辦事更便捷。我們建立的產業專班制度,省市縣縱向貫通,各級部門之間橫向協同,形成“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的服務企業的扁平化高效機制。我們建立了企業訴求“掛號制”,線上線下多渠道收集企業訴求,清單化、閉環式辦理落實。今年,我們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盡最大的可能瑜伽場地為企業辦事提供便利。比如,開辦運輸企業這一件事,申請的材料從過去的28項整合到12項,辦事的時限也從20天壓縮到3天。涉企不動產登記這件事,申請材料從8項整合為4項,辦理的時限也由5天壓縮到1天,企業上市合法合規信息核查一件事,用一份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就可以代替40個領域的無違法違規證明。謝謝。
2024-05-16 16:04:44
總臺央廣網記者:
我了解到,安徽提出要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綠色轉型區?另外,如何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謝謝。
2024-05-16 16:06:00
孫勇:
安徽天賦山水,靈動秀美。近年來,我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瞄準“雙碳”目標,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綠色江淮畫卷不斷呈現新的精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兩岸由過去的碼頭密布、砂堆連綿變成現在的滿目蔥綠、游人如織;新安江跨省域生態共同保護模式推廣到全國21省份20個流域,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淮河兩岸沃野千里,風景如畫;黃山等山脈森林覆蓋率高達95%以上;生物多樣性也在恢復中提升,正如剛剛省長介紹的,“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逐浪江面,鳥類國寶東方白鸛在巢湖展翅高飛的畫面經常出現在大家眼前,被稱為“生態試紙”的中華秋沙鴨近年來成為安徽的常客。安徽已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屏障。
安徽的綠色發展生動實踐,讓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相輔相成的必答題。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牢正確政績觀,不為短期增長所動、不為眼前利益所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第一,持續推動產業生態化。強化創新驅動、科技賦能,培育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提升產業發展“含綠量”。與此同時,我們積極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實施風光電裝機倍增工程,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小樹屋總裝機達4824萬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全社會新增的比重達76%。
第二,持續推動生態產業化。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持續深化實施全省地表水以及長江上下游省份生態保護補償。積極發展生態康養、生態文旅產業,探索生態產品開發、生態產權交易等價值實現新路徑。嚴格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讓保護和修復者獲得合理回報。
第三,持續推動政策體系化。聚焦加快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堅持系統觀念、集成創新,強化金融、財稅、價格等政策支持,加快產業轉型,促進綠色消費,讓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化風成俗,從而為加快建成生態強省、打造美麗安徽提供更加有力支撐。謝謝。
2024-05-16 16:06:14
陳文俊:
由于時間關系,最后一個問題。
2024-05-16 16:06:36
香港紫荊雜志記者:
安徽現在已經是人口凈流入的省份,請問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吸引人才、激勵創業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和舉措?謝謝。
2024-05-16 16:13:07
王清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正像您所說的,近年來,安徽的人口凈流入態勢越來越明顯,我們分析了一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省外到安徽就業的人越來越多,二是安徽省的人在省內選擇就業的越來越多。去年合肥市的人口凈增了21.9萬人,在長三角城市中位居第一位。人口凈流入說明我們經濟發展的勢頭好,好在哪里?就業機會在增多,就業質量在提高,薪酬待遇在改善,創業的機會更廣闊。
為了集聚人才、激勵創業,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推進創業安徽行動,通過技術、人才、資本、場景的互動,成全更多的年輕人創新創業,尤其是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方面創造更多的機會。我們建立了支持創業的“基金叢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發展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耐心資本,落地私募基金產品備案規模達到了1.68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我們創新實施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科技型企業貸款從2021年的1500多億元快速增長到2023年的近6000億元。為了支持創業,我們打造更多的創業場景,比如合肥率先建成的全國首個全空間無人體系應用項目,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聚集了低空經濟領域100多家企業。現在,在安徽特別是在合肥、蕪湖,已經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像適合年輕人的科技沙龍、科技講堂、各類學術研討會等,整個城市彌漫著科創的氛圍、創新的氣息。
打造“三地一區”、建設“七個強省”,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我們將以熱忱、真摯而敞開的胸懷擁抱天下英才,我們愿意與大家攜手,共同成全、共同綻放。
最后,我要誠摯地邀請大家去親眼看一看安徽的變化,印證我們今天四位在這里所有的發布。謝謝大家。
2024-05-16 16:13:39
陳文俊:
謝謝王省長,謝謝另外三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再見。
2024-05-16 16:14:11
王清憲:
謝謝大家,歡迎大家到安徽。
2024-05-16 16:14:36
發佈留言